首页|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

扫码查看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IL NUTRIENT AND ENZYME ACTIVITY IN LANDS OF DIFFERENT ABANDONED YEARS IN THE LOESS HILLY-GULLY REGION

郭曼、郑粉莉、和文祥、安韶山、刘雨、安娟

展开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

植被恢复 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计划

KZCX2-XB2-05-0301140202

2010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
ISSN:0564-3929
年,卷(期):2010.47(5)
  • 52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