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其耕地地力低下问题亟待解决.探究不同改良措施影响下红壤地力提升效果,对实现中低产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休闲(F)、不施肥(CK)、单施无机肥(NPK)、无机肥配秸秆还田(NPKS)、无机肥配施生石灰(NPKL)、无机肥配施骨粉有机肥(NPKA)和无机肥配施生物有机肥(NPKC)等改良措施下不同土层和改良年限土壤中pH及养分含量的变化,并利用微孔板荧光法比较了土壤中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改良措施显著影响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CK相比,2020年NPKC处理0~20 cm土层中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和有效磷(AP)含量分别提高了73%、29%、61%和1847%,同时该处理也显著增加了参与碳循环α-1,4-葡糖苷酶(αG)、β-1,4-葡糖苷酶(βG)、β-1,4-木糖苷酶(βX)、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参与氮循环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酐酶(NAG)活性.相关分析表明,SOM与αG、βG、βX、CBH和NAG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pH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改良措施对0~20 cm土层酶活性的影响大于20~40 cm.2019年,NPKA处理0~20 cm土层中CBH酶活性较CK提高了352%,而在20~40 cm土层中CBH酶活性仅较CK提高了2%.此外,不同改良措施土壤中ACP酶活性也呈现出随改良年限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上可知,无机肥配施有机物料显著提升红壤养分状况,改善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贫瘠红壤地力提升的有效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