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秸秆源性碳在黑土和褐土中的转运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秸秆源性碳在黑土和褐土中的转运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扫码查看
采用室内培养结合同位素13C标记技术,探讨了添加小麦秸秆和氮肥后黑土和褐土的碳素矿化特征,分析了土壤原有碳(Cs)和秸秆源性碳(Cstr)在土壤不同有机碳组分(轻组、闭蓄态组分、重组)中的转运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培养过程是碳矿化损失的过程,施氮肥对黑土和褐土中碳矿化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褐土中该抑制效应在施秸秆时较不施秸秆时更显著.土壤有机碳组分中Cs损失率表现为由高到低依次为重组、闭蓄态组分、轻组,施秸秆使黑土重组Cs损失率由2.83%增加至5.53%(P<0.05),使褐土闭蓄态组分中Cs损失率由1.86%减少至0.82%(P<0.01).随培养时间的进行,土壤轻组中Cstr经降解逐渐向闭蓄态组分和重组中转移,180 d后转移缓慢;至培养结束(300 d)时,Cstr总残留率在黑土与褐土之间无显著差异,轻组中Cstr残留率为褐土(4.98%~8.52%)显著高于黑土(1.71%~2.47%).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使褐土轻组的Cstr残留率增加了近一倍.综上,施氮肥对黑土和褐土中碳矿化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重组是土壤碳损失的主要来源,添加秸秆对黑土重组的碳矿化有激发效应,而对褐土闭蓄态组分的碳矿化有抑制作用.褐土轻组中外源秸秆的降解程度低于黑土,并且施氮肥抑制其降解.
Transport of Straw-derived Carbon in Black Soil and Cinnamon Soil and Its Response to Nitrogen Fertilization

陈鲜妮、吴姗薇、寇太记、徐鹏飞、谭晓华、郭大勇

展开 >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中国烟草总公司重庆市公司烟叶分公司,重庆 404100

重庆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4100

碳矿化 秸秆碳残留率 土壤原有碳 闭蓄态组分 重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41601309182300410163

2022

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
ISSN:0564-3929
年,卷(期):2022.59(5)
  • 2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