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玉米间作体系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玉米间作体系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扫码查看
间作广泛应用于玉米生产中,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栽培方式.玉米间作体系实现了群体对光能的高效利用,带型配置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间作体系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的主要因素.黔中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密度在4.8万株·hm-2,玉米大豆2:3、2:4带型配置为最佳经济效益模式;玉米花生间作成为黄淮海平原地区发展较快的间作模式,玉米花生2:10间作增强了玉米利用强光的能力和花生利用弱光的能力,干物质积累量大,间作优势明显;品种选择对于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优势发挥具有关键作用,合理株高差有利于形成波浪式冠层,透光性增强,河南地区高秆与低秆品种行比2:4带型间作,使高矮秆玉米光能利用效率较高,光合速率最大;玉米间作小麦系统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光能利用效率较高;苜蓿竞争能力较强,较单作相比,间作明显增加了苜蓿生物量,其中玉米紫花苜蓿4:6间作是东北农牧交错区的最佳配置.
Photosynthetic phys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ze intercropping system

杨小琴、王洋、齐晓宁、孙露莹、宋凤斌、刘胜群、李向楠、朱先灿、田畅

展开 >

中国科学院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13010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玉米 间作 生态指标 生理指标

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暨特色所服务项目

IGA-135-04

2019

土壤与作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土壤与作物

CSTPCD
影响因子:0.623
ISSN:2095-2961
年,卷(期):2019.8(1)
  • 10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