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线虫添加对土壤活性碳氮的影响

扫码查看
土壤活性碳氮(C、N)是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含量受到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同时受到土壤微型生物对土壤养分循环影响的调控.然而,秸秆还田和微型生物双重作用下土壤活性C、N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尚需要深入探究.本研究以 5 kGy低剂量γ辐射后微生物群落基本完整的土壤为供试土壤,接种从新鲜土壤中提取的整个线虫群落,在培养期154天内的不同阶段测定土壤活性C、N的含量.试验设置4个处理:(1)秸秆表施(无线虫添加),(2)秸秆表施+线虫,(3)秸秆混施(无线虫添加),(4)秸秆混施+线虫.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接种率达到定殖标准(70%)、营养类群趋于稳定的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活性C、N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阶梯式增加或减少的变化趋势,但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相比,线虫添加处理的土壤CO2 释放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较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矿质氮(MN)和铵态氮(NH4+)含量较低,而硝态氮(NO3-)含量在培养 7~54 d低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在培养 91~154 d高于无线虫添加的处理.从整个培养期间来看,秸秆混施方式下线虫添加对MBC含量的促进效应显著低于秸秆表施,对NO3-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秸秆表施.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厘清土壤线虫在秸秆还田方式下对土壤活性C、N周转的调控作用,为土壤农田生态系统C、N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Effects of nematode addition on soil labile carbon and nitrogen under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practices

soil nematodesstraw mulchingstraw incorporationsoil labile carbon and nitrogengamma irradiation

刘红文、张士秀、刘萍、黄丹丹

展开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吉林 长春 13010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土壤线虫 秸秆表施 秸秆混施 土壤活性碳氮 γ辐射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青促会项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小组项目

XDA280204012022YFD15002034207704620212282022QNXZ04

2023

土壤与作物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土壤与作物

CSTPCD
影响因子:0.623
ISSN:2095-2961
年,卷(期):2023.12(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