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儒、法互补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
儒、法互补与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国家治理的能力和民意是国家稳定和延续的基本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分别继承了三代时期的王道与霸道,发展出强调民本的儒家学说和强调权势的法家学派.儒家偏重国家的民意基础而相对缺乏治理效能,不能成为诸侯争霸的思想指导;法家偏重君王治理能力而缺乏民意对君权的制约,最终导致秦帝国的暴政和快速灭亡.汉代以后的国家治理希望实现民意与效能的结合,逐步形成了儒法互补、霸王杂之的治理结构,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
外文标题: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and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dministration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朱汉民、胡长海
展开 >
关键词:
国家治理
春秋战国时期
儒法互补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
15AZD032
出版年:
2017
DOI:
10.14086/j.cnki.wujhs.2017.02.00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HSSCD
影响因子:
0.337
ISSN:
1671-881X
年,卷(期):
2017.
70
(2)
被引量
4
参考文献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