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求同”与“存异”:明清之际儒学社会性格的转变
“求同”与“存异”:明清之际儒学社会性格的转变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是传统儒家士人的最终职志,因此他们必须时时与他们的行道对象——同处于此世的社会大众保持联系.这种联系与儒学的内在逻辑和外缘环境两方面同时相关.在不同时代,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是变动不居的,儒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变动而表现为接纳大众或疏远大众两种倾向,即所谓“求同”和“存异”两种社会性格.明清之际,儒学的理论重心出现了从“道在人心”到“道在六经”的转移,同时又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和明清鼎革剧变的外缘环境中.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儒学的社会性格从主动地“求同”转变成为有意识地“存异”,从主动地接纳大众调整为有意识地与大众保持距离.以往的研究通常将清代考据家埋首故纸、不问世事的姿态解释为政治压力的结果.这自有其依据.但是如果把考据家的不问世事理解为始终与一般大众的世界保持一种距离的话,那么他们的表现也许就不全是因为政治压力的“被动”姿态,而更是一种“主动”选择.
外文标题:
"Seeking Common Grounds" and "Reserving Differen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haracter of Confucianism from Late Ming to Early Qing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张循
展开 >
关键词:
明清儒学
道在人心
道在六经
遗民文化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
项目编号:
11XJC770006
出版年:
2017
DOI:
10.14086/j.cnki.wujhs.2017.03.007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HSSCD
影响因子:
0.337
ISSN:
1671-881X
年,卷(期):
2017.
70
(3)
被引量
2
参考文献量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