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于中西诗学对话的愿望越发强烈.而“对话”不仅要乐于对话,更要有话可对.德里达作为解构大师,其颠覆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与中国汉字“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等特征不谋而合.更进一步,德里达利用“延异”挑战“言语”符号作为外在“真理”的权威性,发现不存在纯粹的真理,这与中国文化的“言意之辨”“言不尽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德里达虽然为“元书写”赋予“意义之源”的美名,却使其无法“言传”.而中国文化通过“立象尽意”“以象破象”等“达意”方式苦寻“真意”,对于德式解构亦是补充.不可否认,德里达解构理论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与相异成为彼此平等对话的前提,而对话的最终目的在于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