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探索洞经音乐的仪式与表演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解析

探索洞经音乐的仪式与表演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解析

扫码查看
本文深入探讨了洞经音乐在四川岷江地区,尤其是梓潼地区的仪式和表演特征。本研究着重分析了洞经音乐的历史背景、仪式实践、音乐特征、表演形式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洞经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古蜀氏羌人的鬼神信仰和巫觋音乐,其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意蕴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还融入了儒家和道教元素。研究指出,洞经音乐的仪式表演紧密联系着地方的民间礼俗,如文昌帝君的诞辰庆祝活动。音乐特征方面,本研究分析了洞经音乐的乐器、作曲特点、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揭示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洞经音乐在现代社会的适应与表演,包括其在传统场合的应用和现代化挑战中的创新。最后,本研究强调了洞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讨了保护与传承的多种策略,如教育体系的融合、民间传承者的培养、高校培养模式的建立以及政府的保护措施。本文为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音乐遗产提供了深刻洞见,展现了其在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方面的独特价值。

李雨桐

展开 >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洞经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 表演特征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校级教研课题

2023JY31

2024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CHSSCD
ISSN:
年,卷(期):2024.(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