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魏晋时期理想人格的变迁与儒学的衰落
魏晋时期理想人格的变迁与儒学的衰落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化多元,士族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受到极大影响,表现出亦儒亦道的"圣人"观。为实现由内在精神至现实世界的沟通,何晏、王弼、郭象等名士视"无为"为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通过儒道融合实现了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而伴随着理想人格的道家化倾向,儒学凝聚社会精神的作用崩塌,儒学的主流地位因此受到削弱。本文简述了魏晋时期理想人格的形上依据,基于对魏晋时期理想人格的价值倾向的分析,阐述了理想人格的道家化倾向与儒学衰落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吕玉霞
展开 >
作者单位:
齐鲁工业大学
关键词:
魏晋时期
理想人格
儒学衰落
基金:
山东省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项目编号:
JNSK22C39
出版年:
2024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CHSSCD
ISSN:
年,卷(期):
2024.
(4)
参考文献量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