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1932年昌马7.6级地震震源区及其邻近地区尾波衰减特征研究

1932年昌马7.6级地震震源区及其邻近地区尾波衰减特征研究

扫码查看
Qc值是描述地震波在地下衰减变化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其大小能够反映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弱和地下介质非均匀性程度.基于Aki的单次散射模型,选用2008-2020年间昌马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5个固定数字化地震台站接收到的震中距小于100 km、M>2.0的1 252次地震记录,计算分析该区域的尾波衰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窗长为20 s、30 s和40 s的Qc值与频率 f 的衰减关系分别为Qc=(71.76±8)f(1.10±0.04)、Qc=(103.83±17)f(1.04±0.06)和Qc=(120.77±22)f(1.00±0.06);(2)通过克里金插值绘制的Qc值空间分布图表明昌马地震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的Qc值分布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3)研究区域的Q0值较低,η值较高,与该区域构造活动性较强的特征相符.
Characteristics of coda wave attenuation in the focal area of the 1932 Changma M7.6 earthquake and its adjacent areas

梁钊城、郭晓、邹锐

展开 >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甘肃兰州730000

昌马地震 单次散射模型 尾波Q值 震源区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

21ZD4FA011

2023

地震工程学报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清华大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地震工程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191
ISSN:1000-0844
年,卷(期):2023.45(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