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滇西北高原湿地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及其微生物驱动

滇西北高原湿地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及其微生物驱动

扫码查看
研究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的驱动机制,对于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及其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和杉叶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袋法和Biolog GenⅢ技术,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衰减特征以及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和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通过一年的分解,茭草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7.7%、42.2%、25.3%,显著高于杉叶藻凋落物的相应质量残留率(41.6%、32.5%、12.4%);但同一物种不同分解生境下质量残留率则表现为大气界面>水界面>土界面.(2)2种植物不同界面的平均吸光度值上升快慢存在差异,茭草土界面和杉叶藻大气界面中的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最大;土界面下茭草植物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最高,且醇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达到0.26和0.24.(3)2种植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茭草凋落物土界面中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其微生物群落所含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均匀性和多样性更加明显,与茭草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季节性变化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认为,研究区域内凋落物质量衰减和微生物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及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学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Mass Attenuation of Plant Litter and Its Microbial Driving from a Wetland of Northwestern Yunnan Plateau, China

闫鹏飞、展鹏飞、王行、刘振亚、张晓宁、张贇、肖德荣

展开 >

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昆明650224

滇西北高原 凋落物分解 微生物 碳源利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以及云南省高原湿地科学省创新团队项目

3137049731500409418773462015FD0262012HC007

2019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植物学会

西北植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31
ISSN:1000-4025
年,卷(期):2019.39(4)
  • 1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