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寒沙地人工林的气流场特征与防风功能

高寒沙地人工林的气流场特征与防风功能

扫码查看
人工造林是高寒沙地极具生态修复效益与生态挑战的治沙技术.该研究选取青海湖沙地8~10年生的沙棘、乌柳、樟子松和小叶杨人工林作为观测对象,采用手持气象仪结合样方调查方法观测林地2008~2018年的风况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植株附近气流场和防风功能的植物种、高度层和年变化.结果 表明:(1)植株株后的气流降幅(20%~85%)和植株有效防护距离(1.0~10.0 m)存在显著的植物种和高度层差异,乌柳和小叶杨(50%~85%,3.5~8.0 m)均大于沙棘和樟子松(20%~65%,1.0~2.0 m).(2)植株附近流速的方位差异表现为株前>株侧>株后,流向上的方位差异较小;多株植物间的南北通道和中心区成为气流高速区.(3)人工林地植物的防风功能主要表现在中下层(风速降幅18%~76%),且表现为樟子松>乌柳>沙棘>小叶杨,在10年间增长了5%~15%,对应各林地地表输沙率近6年降低了30%~90%,临界起沙风速增大2.0~3.0 m/s.研究发现,人工林的防风机制主要为营造植株不同部位的令流速流向差异来削减风能,4种人工林植物的适宜造林规格为1.0~2.0 m.
Air Flow Features and Wind-breaking Function of Artificial Forests in Alpine Sandy Land

吴汪洋、张登山、田丽慧

展开 >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330013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宁810016

人工林 植株部位 风速风向 防护距离 防风功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基金青海省科技厅项目

4166100141961017DHBK20190522019-HZ-8.4

2020

西北植物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植物学会

西北植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031
ISSN:1000-4025
年,卷(期):2020.40(8)
  • 2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