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大学课堂教学"师之能"重于"器之利"——从孔子以手代筷说起
大学课堂教学"师之能"重于"器之利"——从孔子以手代筷说起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筷子是中国人的进食器用,其本质无非是我们加长的手指而已.一切器用的本质皆同此理,是具身的形式.伴随教育实践从传统媒体到智能媒体的发展,器用之能也从利用身体的身、手、视听之常能,发展到创造性使用身、手、视听之赋能和加能,这种变化深刻影响着知识的课堂呈现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模式.器用不能改变知识获得的方式,即浸身认知,它只是辅助知识获得而已.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大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浸身认知是在教师指引下学习者视、听、言、动的运思与操作.决定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师之能.大学教师跨学科的学术背景、知识素养、视野识见、对教学的理解、责任意识以及大格局等,成就了大学之大.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燕燕、李晓岩、李福华
展开 >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淮北,235000
安庆师范大学党委
关键词:
器
浸身认知
信息技术
大学课堂
视觉化知识
不可易之师
反思批判
出版年:
2024
现代大学教育
湖南省高教学会,中南大学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1.282
ISSN:
1671-1610
年,卷(期):
2024.
4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