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创造性诠释与先秦儒学的发端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创造性诠释与先秦儒学的发端

扫码查看
孔门十分重视《诗》,子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诗·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句独有心得.子路的诠解将"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从原诗中抽离出来,却又局限于"不忮不求"的否定式理解.孔子出于对子路的点拔,不再满足于从比较人与禽兽之差异的角度去解释人之本质的方法,而要求对人之本性进行正面阐述,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成为先秦儒学演化的起点.如果说荀子继承了孔子以来内外有别的思想,以"分"为基调来建构其思想体系,那么,孟子则继承了由孔子到《中庸》要求收摄于"内"的思想旨趣,并以"仁义皆内"思想将先秦儒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温航亮、李春潮

展开 >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

《论语》 不忮不求 先秦儒学 《诗经》

2024

人文天下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

人文天下

影响因子:0.093
ISSN:2095-3690
年,卷(期):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