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史诗话剧《澜沧水长》取材于七十多年前澜沧江畔少数民族头人克服阻挠、摒弃仇视、共同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感人故事.与该题材以往的开掘形式不同,剧目从"碑后"故事延伸至更高境界的意象——澜沧江.围绕编剧杨军历时五年、数易其稿的剧本创作,从叙事视角选择、时空关系建构、主题意蕴开掘三个维度,对剧目获得成功的前提——基础剧本进行研究.该剧不仅将历史文化视角的全能景观与个人回述视角的情感经历有机地结合,也凭借独特的创作手法聚焦出云南各民族的"信仰"升华.同时,透过"誓词碑"精神的形成逻辑,以艺术化表达所展现出的各民族"自下而上"的认同转化,对云南当下正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有着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