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孟之道中,孔子从人的角度、从伦理学的范畴发现并阐释了“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仁”作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理论核心,并以此为根基展开了自己的“仁学”。孔子的“仁”以“爱人”为基本原则,以礼为外在的规范,成为囊括忠、孝、直、智等一切好美德的总称。当他的理论与政治结合的时候,即是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民对君要忠,君对民要爱。而孟子深化了孔子的学说,认为人性本善。在此基础上把儒家“爱人”的原则应用于统治者,认为统治者应当以“仁心”行“仁政”,并提出了著名观点“民贵君轻”。他重新定义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看到了他们的矛盾对立,也把握了他们的统一。从政治学的范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将儒家思想抬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试对孔子的“仁”以及孟子的“仁政”的基本精神、思想内涵做详细阐述,并探讨孟子如何把孔子的“爱人”发展为君王的“不忍”,孔子的“为政以德”怎样发展成为孟子的经典理论“仁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