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俄底普斯关系、克莱因的心理位态形成和嫉羡感三方面,阐明了父亲在婴儿心理成长从二者关系到三角关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俄底普斯早期的偏执-分裂位态,客体父亲或父亲的象征性介入为母婴之间的自恋性投射认同关系向神经症性的移情关系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父亲作为神经症性移情的客体成功修复了分离-个体化及婴儿全能感逐渐丧失过程中,母亲与婴儿的心理创伤。关于婴儿的嫉羡感、内疚感和俄底普斯后期的阉割焦虑,从客体关系角度阐明了这些欲望、恐惧、自责与贪婪并非婴儿的先天性内构,而是在父母与婴儿的客体互动过程中,婴儿对父母潜意识攻击采取了对攻击者认同的防御机制的结果。这也是婴儿自我适应环境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