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武夷山脉南北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武夷山脉南北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扫码查看
从植物区系、生物多样性容量、通量和质量等方面比较了武夷山脉从南到北梁野山、闽江源、武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蕨类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武夷山脉由南到北,蕨类植物的热带性成分趋于递减,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东亚分布及其变型递增.由物种数及丰富度指数DGl可以得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容量最大.连通性方面,武夷山脉不同的保护区间物种水平的相似性不到55%,而从武夷山脉南段至中段、中段至北段,种的β多样性指数βL值都达到30%,这两点说明武夷山脉是蕨类植物的现代分化中心之一.通过考察Cody指数βC发现,中段的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武夷山脉的重要节点.虽然流通率表明武夷山脉蕨类植物的连通性较强,但在物种水平上,更替值在南段到中段、中段到北段均超过30%,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在保护区之间建立与建设供动植物物种迁移的生态廊道.由于保存了较多的蕨类植物模式标本种和局域种,在充分考虑物种权值的前提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质量指数值达764,因此其多样性质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保护区群网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Study on the Biodiversity of Ferns from Southern to Northern Wuyi Moutains

叶文、李振基、BENITO C Tan、CHANG Ying、陈鹭真、何建源、刘初钿

展开 >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新加坡,119260,新加坡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学系,温哥华,V6T2G9,加拿大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武夷山,354315

展开 >

蕨类植物区系 物种流 连通性 相似性 武夷山脉 自然保护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370275

2007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449
ISSN:0438-0479
年,卷(期):2007.46(3)
  • 6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