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建设地方的"可对话性"——基于自然灾害中多元主体议程属性网络的关系探究
建设地方的"可对话性"——基于自然灾害中多元主体议程属性网络的关系探究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社交媒体时代,自然灾害情境产生的"信息赤字"以及溢出属地边界的舆情关切,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媒体的对话能力提出了不同于常态情境的要求.本研究以网络议程设置作为理论框架,以"可对话性"作为理论指导,补充多元主体视角,在控制了中央媒体的影响下,将地方政府、地方媒体与公众三大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二次程序指派法,探查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中三类主体议程属性(实质与情感)网络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然灾害中,公众侧重"求救"的情感性议程,地方政府侧重"施救"的实质性议程,二者能够实现"求-救"的对应,但地方政府还需注意与公众共情;地方政府与地方媒体议程属性网络相互正向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未对公众议程属性网络产生显著影响.地方媒体在第一阶段(爆发期→下降期)正向影响公众的议程属性网络,然而第二阶段(下降期→消退期),这种影响不再显著,且此时公众对地方媒体的议程属性网络产生了负向影响.本文初步探讨了上述发现的可能解释、地方政府与媒体"可对话性"能力建设的可能方向.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董旭、宫贺
展开 >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网络议程
官民对话
媒体议程
社交媒体
网络议程设置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
23BXW032
出版年:
2024
新闻记者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1.387
ISSN:
1006-3277
年,卷(期):
2024.
(4)
参考文献量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