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文凭机制的底层逻辑与改革
文凭机制的底层逻辑与改革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文凭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凭从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逐渐演变成为强化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文化资本,经历了三次价值转变,即证明的价值、交换的价值和筛选的价值.高等教育普及化,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凭数量的累积效应促使文凭成为一种社会机制,影响着教育、人才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文凭溢价效应固化了人们"文凭至上"的文化心理;我国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剧了"唯文凭"的用人导向;教育系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给不完全适配助推了文凭机制的扩张.立足强国建设需要,深化文凭机制改革迫在眉睫,从根本上改革学制,改变"重普轻职"的普遍认知,实现从文凭社会转向技能社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补偿市场机制依赖造成的公平与效率失衡;改进人才选拔模式,构建人才精准匹配使用机制.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黄晓磊、王晓宁、赵晶晶、邓友超
展开 >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关键词:
文凭价值
文凭社会
文凭机制
唯文凭
底层逻辑
研究生教育
出版年:
2024
DOI:
10.16750/j.adge.2024.06.00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TPCD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1.46
ISSN:
1001-960X
年,卷(期):
2024.
(6)
参考文献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