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清代至民国时期康区的盐市、盐政与族群关系

清代至民国时期康区的盐市、盐政与族群关系

扫码查看
康区食盐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井盐和湖盐(池盐),川盐、滇盐等内地盐一般流通于康区的汉藏杂居之地.不同地方的盐业资源在康区形成了各自的行销区域.食盐贸易是维持康区内部及其周边族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和纽带.康区食盐交换对象以粮食为主,茶叶及其他日用杂货为辅,食盐的运销商主要是藏商.康区盐产多被土司或寺庙控制,自由贸易是盐业的常态.自清代开始,部分嘉绒藏区以及中甸、维西等地先后导入内地的引岸制.清末盐井被收归官办后,实行以盐税征收为核心的商人包销制.随着官府对康区盐务管控的加强,毗邻省区之间的盐利之争成了康区盐务的重要症结.特殊的自然、人文和历史形成的传统交换关系,以及多元化的盐务管控,共同造就了康区盐市与盐政鲜明的地域特征.
The Salt Market, Salt Administration and Ethnic Relationships in Khams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王海兵

展开 >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食盐贸易 盐务管控 康区 族群互动 清代民国时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浙江理工大学引进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20VMZ00519132483-Y

202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68
ISSN:1672-867X
年,卷(期):2020.37(5)
  •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