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首次提出了阴水、阳水之分,自丹溪之后,水肿辨证分类逐渐完善,沿用至今.丹溪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提倡滋阴降火之法,虽以"滋阴"著称于世,然论治多从"脾虚"入手,注重从水肿性质、部位、表现等进行辨证论治,提出"健脾利水"的观点,治疗上以"大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后世医家深受其影响.丹溪翁阴阳水学说的研究,对现代水肿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在"健脾利水"理论基础上完善了以阴阳为纲,证见表热实证按阳水处理,证见里虚寒证按阴水论治的方法.为后世医家完善水肿补虚泻实的治疗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