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监管场所未成年精神疾病(抑郁症、躁狂症)患者中的实施意义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监管场所未成年精神疾病(抑郁症、躁狂症)患者中的实施意义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目的:探究对监管场所存在精神疾病(抑郁症、躁狂症)青少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表法将监管的52例抑郁症躁狂症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各26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干预,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统计两组疾病认知程度、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焦虑(HAMA)、抑郁(HAMD)评分、护理配合率、干预前后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疾病发生原因、发展危害、治疗及对抗方法了解程度评分分别为(87。67±4。68)分、(89。04±4。49)分、(88。41±4。57)分,高于对照组(79。63±5。37)分、(78。85±5。46)分、(78。07±5。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抑郁表HAMD评分分别为(11。81±2。66)分、(10。17±2。15)分,低于对照组(15。67±3。59)分、(16。04±3。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配合率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评分较干预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物质生活状态(89。22±6。54)分、社会功能(90。51±8。03)分、心理功能(88。72±6。45)分、躯体功能(91。04±6。24)分低于对照组[(80。71±5。58)分、(83。64±7。78)分、(82。28±7。21)分、(85。61±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监管场所的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可提升其疾病认知水平,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从而提升其医疗配合度,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吴琼、刘守勤、吴斐斐
展开 >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南区分院),广东中山 528400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监管场所
未成年
精神疾病
狂躁症抑郁症
出版年:
2023
医学食疗与健康
湖南省药膳食疗研究会,中国医师协会
医学食疗与健康
ISSN:
2096-5249
年,卷(期):
2023.
21
(29)
参考文献量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