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适应与选择——以杨译《孔乙己》为例
文学作品重译中的适应与选择——以杨译《孔乙己》为例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重译现象屡见不鲜,着眼重译价值的研究成为推动文学翻译发展的巨大动力.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和"三维"转换,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于1956年首次翻译、1980年重译的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对两篇译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980年的重译版本提高了用词准确度、明确阐释了文化负载词且注重用词的情感色彩,分别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更好地实现了适应与选择.本文有助于为文学作品重译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突显重译价值,讲好中国故事,鼓励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袁玉昊、文炳
展开 >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三维"转换
文学作品重译
出版年:
2024
英语广场
湖北大家报刊社
英语广场
影响因子:
0.087
ISSN:
1009-6167
年,卷(期):
2024.
(23)
参考文献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