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沙地樟子松幼苗干旱致死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沙地樟子松幼苗干旱致死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扫码查看
以2年生沙地樟子松幼苗为对象,通过持续自然干旱处理,研究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40%、30%、20%和15%时幼苗叶片水势及不同器官(一年生叶、当年生叶、茎、粗根和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分析沙地樟子松幼苗在干旱致死过程中各器官NSC的分配规律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从田间持水量的40%下降到15%,幼苗叶片凌晨及正午水势无显著变化.当土壤含水量从田间持水量的60%下降到30%,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NSC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先下降后上升.从30%下降到20%,当年生叶、一年生叶、茎和细根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降低,而粗根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和NSC含量减少.从20%下降到15%,当年生叶、一年生叶和茎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降低,粗根可溶性糖和NSC含量下降,淀粉含量上升,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沙地樟子松幼苗通过不断调整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变化以适应不同干旱环境,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持水量的30%后,幼苗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淀粉在粗根和细根中积累,幼苗可能因碳耗竭而死亡.
Changes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seedlings in the process of drought-induced mortality

王凯、沈潮、曹鹏、宋立宁、于国庆

展开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口570228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辽宁阜新123000

展开 >

碳饥饿 植物器官 可溶性糖 淀粉 科尔沁沙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服务地方项目

3140061331770757LJ2017FBL005

2018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18.29(11)
  • 16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