鳀是重要的渔业资源捕捞对象,同时也是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种.基于2020年和2008-2009年东海区采集的鳀样品,结合胃含物分析和肌肉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鳀的食物组成、食性昼夜差异、不同发育阶段的食性转变及其营养级,研究鳀的摄食生态.胃含物分析显示,鳀主要摄食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优势饵料依次为太平洋磷虾[相对重要指数百分比(IRI)=87.6%,出现频率(F)=57.6%]、小拟哲水蚤(IRI=3.2%,F=15.3%)和细足法虫戎(IRI=2.1%,F=13.1%);同位素分析显示,桡足类是鳀的主要食物来源,其次是磷虾类,端足类的食源贡献率最小,不足1%.鳀食物组成昼夜差异明显,摄食强度白天比晚上高,下午最高,午夜最低;叉长90 mm是鳀食性转变的拐点,小于90 mm的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大于90 mm的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兼食小型鱼类.鳀的δ13 C值范围为-21.66‰~-18.14‰,平均值为(-19.92±0.86)‰;δ15N值范围为4.07‰~ 10.78‰,平均值为(8.14±2.48)‰;鳀的δ13C和δ15N比值与叉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基于胃含物分析的鳀营养级为3.4,基于δ15N稳定同位素的鳀营养级为2.7.本研究可为中上层小型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地位提供参考依据,为构建食物网营养通道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