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江苏沿海地区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

江苏沿海地区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

扫码查看
区域生态承载能力空间格局与优化研究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以江苏沿海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生态承载压力-状态-潜力(PSP)概念模型,用15项指标表征3个层面状态的交互关系,在GIS等空间技术支持下,通过分项和多项综合评价,分析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量级、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江苏沿海区域分要素生态承载力适宜性的空间格局呈多种变化趋势,同一指标在不同市县的量级、面积、占比、布局等存在显著差异;从压力与状态叠加指数空间分异性可见,低压力适宜承载、低压力一般适宜承载、低压力不适宜承载、高压力适宜承载、高压力一般适宜承载、高压力不适宜承载的区域面积分别为3971.42、6885.21、3705.23、4597.03、6853.26、6403.97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3%、21.2%、11.4%、14.2%、21.1%、19.8%;状态与潜力叠加指数空间分异性结果显示,低潜力适宜承载、低潜力一般适宜承载、低潜力不适宜承载、高潜力适宜承载、高潜力一般适宜承载、高潜力不适宜承载的区域面积分别为3030.79、6545.30、5874.31、3253.31、7614.38、6097.83 km2,面积占比分别为9.4%、20.2%、18.1%、10.0%、23.5%、18.8%.在空间格局上大多呈现低压力承载区对应高潜力承载区、高压力承载区对应低潜力承载区的分布特征,压力与状态和状态与潜力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提升的交互作用.
Spatial vari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Jiangsu coastal area,China

张姗姗、张磊、陈婷、董雅文、朱晓东、齐凌艳

展开 >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3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3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

展开 >

生态承载力 适宜性 空间分异 江苏沿海

科技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环境保护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2018ZX0720800720190051908085QD151

2021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1.32(6)
  • 5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