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扫码查看
为明确旱地小麦品质提升的播种技术及其机理,于2017-2018年(平水年)、2018-2019年(欠水年)在山西闻喜开展宽幅播种、探墒沟播和常规条播对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形成影响的研究.结果 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探墒沟播显著提高了开花期0~ 200 cm土壤蓄水量(增幅8.2% ~ 18.7%),其中提高了两年度0~ 60 cm土层,平水年60~120 cm土层,欠水年12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平水年开花期0~200 cm土壤蓄水量(增幅5.2%).探墒沟播显著提高了开花-成熟阶段耗水量,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欠水年播种-开花阶段耗水量.探墒沟播和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花后15~35 d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探墒沟播还显著提高了欠水年花后5~35 d旗叶和籽粒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探墒沟播显著提高了产量(增幅20.4% ~ 44.8%),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幅3.1% ~5.8%)和蛋白质产量(增幅25%~49%);宽幅播种显著提高了产量(增幅9% ~ 40%)和籽粒醇溶蛋白含量.旱地小麦不同播种方式下,花后旗叶和籽粒GS、GOGAT活性与开花-成熟阶段耗水量呈显著相关,且与平水年开花期0~ 120 cm土层和欠水年开花期0~60、12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呈显著相关;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总蛋白质含量均与开花期0~ 6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呈显著相关,欠水年还与开花期120 ~ 2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呈显著相关.总之,探墒沟播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开花期土壤蓄水量和花后耗水量,提高旗叶和籽粒GS、GOGAT活性,从而提高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且欠水年生育后期深层土壤蓄水更有利于小麦品质提升.
Effects of sowing modes on soil water dynamics and grain protein formation in dryland wheat

赵庆玲、孙敏、林文、任爱霞、王志鑫、张蓉蓉、李蕾、高志强

展开 >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晋中030801

旱地小麦 探墒沟播 土壤水分消耗 氮代谢酶活性 籽粒蛋白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晋学者支持计划专项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山西农谷建设科研专项小麦旱作栽培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

CARS-03-01-2431771727201705D111007SXNGJSKYZX201703201605D1310412019SY206

2021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1.32(11)
  • 6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