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东太平洋浅海长尾鲨母体和胚胎间痕量元素的迁移规律

东太平洋浅海长尾鲨母体和胚胎间痕量元素的迁移规律

扫码查看
大洋中上层鲨鱼多为金枪鱼渔业的兼捕渔获,因其生长缓慢、繁殖力低等生活史特征,极易被过度捕捞,90%种类资源已近危.而作为长生命周期的顶级捕食者,鲨鱼体内某些过高的痕量元素含量不利于资源恢复.本研究选取10尾东太平洋雌性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及对应的18尾胚胎,测定其肌肉和肝脏中锌(Zn)、铜(Cu)、铬(Cr)、镍(Ni)、锰(Mn)、硒(Se)、钴(Co)、汞(Hg)、镉(Cd)、铅(Pb)和砷(As) 11种痕量元素,探寻浅海长尾鲨繁殖过程中母体与胚胎间痕量元素的迁移规律.结果 表明:对于必需元素,胚胎两种组织的Cr、Cu、Se和Mn含量均高于母体对应组织,而Ni和Zn含量在胚胎肌肉中较高、肝脏中较低;对于非必需元素,胚胎两种组织的As、Cd和Hg含量均低于母体对应组织.虽然Hg在母体和胚胎组织中含量均较高,但胚胎组织的Se/Hg均大于1,且其在胚胎中的值均大于母体,表明Se在胚胎中具有显著抑制Hg毒性的作用.肝脏作为鲨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能量来源,其元素含量在胚胎与母体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由此推测,浅海长尾鲨可能存在特定的元素调控机制,以维持胚胎组织中元素含量的稳定.
Patterns of maternal transfer of trace dements in the pelagic thresher shark (Alopias pelagicus)of the Eastern Pacific Ocean

李泽政、李云凯

展开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09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青岛200071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

展开 >

东太平洋 浅海长尾鲨 胚胎 微量元素 卵胎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开放课题农业农村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3187257317ZR14130002017-1A032019-3

2021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1.32(1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