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明长期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下玉米产量变化趋势及其稳定性差异,可为建立和评价长期保护性耕作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我国东北黑土区长期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以传统垄作(RT)为对照,分析了免耕无秸秆覆盖(NT0)、免耕33%秸秆覆盖(NT33)、免耕67%秸秆覆盖(NT67)和免耕100%秸秆覆盖(NT100)下2013-2019年玉米产量的年际变化、变异系数和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与传统垄作相比,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可提高玉米产量,其中,NT100处理增幅最明显,为11.4%,其次为NT67和NT0处理,增幅分别为11.0%和10.4%,可见玉米产量并不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多年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玉米产量的变异系数表现为NT67<RT<NT100<NT33<NT0,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表现为NT67>NT0>NT100>RT>NT33,说明NT67处理较传统垄作可明显减少玉米产量的年际波动,具有较好的产量可持续性;免耕秸秆覆盖明显提高了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且两者与玉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与传统垄作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可以增加玉米产量,并能提升土壤碳、氮含量,适当的秸秆覆盖量(NT67处理)具有提高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