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1992-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动态演替特征及驱动力

1992-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动态演替特征及驱动力

扫码查看
人类的建设与破坏活动是植被动态变化的重要根源之一,利用遥感探究植被演替的量化监测过程及驱动力能够很好揭示人类活动对生态本底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欧洲航天局逐年土地覆被数据及地理学信息图谱方法,从植被型组、植被型尺度分析1992-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动态演替方向、演替速度及演替序列,明晰植被演替特征并量化其演替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数量结构为"植增荒减",具体年增长速率依次为耕地(353.10 km2)>草原(243.92 km2)>森林(-16.22 km2)>灌丛(-120.37 km2)>荒漠(-556.31 km2),并且空间相邻分布的草原、荒漠、灌丛三者的面积变化存在权衡关系.植被演替空间呈"绿进沙退"格局,演替热点集中于西辽河平原、内蒙古中部荒漠-草原交界处及黄河沿岸;植被演替序列结构复杂,进展、逆行演替相互交错,不同群落演替流量的截流率差距突出,其中,植被型组草原、灌丛与植被型草地、雨养农田群落在演替过程中截获最多演替流量.植被动态演替的核心驱动力为农牧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生态工程、气候变化.作为"植物群落学-景观生态学"的实例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植被格局优化、演替等级提升等生态措施实施空间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vegetation dynamic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1992 to 2018

吕基新、赖勇、耿守保、陈升忠

展开 >

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

植被演替 地理学信息图谱 演替序列 驱动力

广东省科学院发展专项

2020GDASYL-20200103007

2022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2.33(5)
  • 3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