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冠层光谱组成对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冠层光谱组成对红松和蒙古栎幼苗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扫码查看
本研究选择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优势树种红松和蒙古栎幼苗为对象,研究其植株形态、生长和光合荧光特性对5种光谱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红松与蒙古栎的形态结构与生长主要受蓝光与紫外B区(UV-B)辐射调控.滤除蓝光后两种幼苗的植株叶面积比和相对生长速率均显著降低,而滤除UV-B辐射显著增加了红松的叶面积比和相对生长速率,分别上升了 41.8%和47.7%,降低了蒙古栎的株高、总叶面积和生物量积累.滤除UV-B辐射显著降低了 2种幼苗的光合荧光调节能力,红松的下降幅度较低,其非调节性耗散的量子产量(ΦNO)升高31.6%,反映光合荧光调节能力的ΦNPQ/ΦNO值降低37.5%.2个树种幼苗具有明显不同的光谱适应策略,蒙古栎幼苗偏向于利用光谱变化调整自身形态增加光捕获能力,而红松更注重调整光合荧光特征以提高碳同化效率.
Effects of canopy spectral composition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koraiensis and Quercus mongolica seedlings

马靖然、王亚楠、常璐、邓娇娇、周旺明、于大炮、王庆伟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阔叶红松林 光质 生物量分配 光合荧光特性 表型可塑性

3212205941877549XLYC2007016

2022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2.33(9)
  • 1
  • 3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