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居住区形态的气温调控效应——以徐州市为例

居住区形态的气温调控效应——以徐州市为例

扫码查看
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致使大量居住区取代原有林地和农田,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频发,尤其在夏季,居住区高温严重威胁市民的健康与生命.虽然学者们已经意识到通过生态调控思想合理配置居住区形态可有效调节气温、改善局地微气候,但当前仍然缺乏以气温调节为导向的居住区形态的规范和要求.本研究以徐州市的15个居住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观测,获取3类居住区形态参数和气温数据,分析不同居住区形态的气温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早晨和下午影响气温的关键居住区形态参数具有差异性.在早晨,建筑密度、平均街道高宽比和完整的纵横比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5.4%、7.3%和6.8%;在下午,建筑密度、天空可视指数和建筑表面积与平面面积比的独立贡献率分别为21.1%、23.1%和6.9%.调控气温的居住区参数效率阈值在早晨和下午具有差异,部分居住区形态参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居住区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和方法参考.
Regulation on air temperature by residential area morphology:A case study in Xuzhou City,China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microclimateresidential area designthreshold value of efficiencyregu-latory planning

周宏轩、王文真、余悦歆、孙婧

展开 >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城市热环境 微气候 居住区设计 效率阈值 控制性规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23SK1751908544

2023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3.34(9)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