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潜力评估

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潜力评估

扫码查看
光伏+生态修复的能源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为纾解光伏发展用地困境、解决大面积矿山废弃地亟待修复的需求提供了突破口。本研究以辽宁省中部某矿区为例,构建林光互补、农光互补和草光互补3种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核算光伏发电系统碳减排量和生态系统增汇量,评估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的减碳增汇潜力。结果表明: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下,矿山年均减碳增汇量为514。93 t CO2 hm-2,每兆瓦光伏电站年均减碳量为1242。94 t CO2。该矿区若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模式,25年计入期内减碳增汇总量630。43~779。24万t CO2。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量主要源于光伏清洁发电产生的碳减排,占比96。4%~99。4%,生态系统增汇量贡献较小,仅占总量的0。6%~3。7%。光伏+不同修复模式下的减碳增汇潜力不同,其中,林光互补减碳增汇潜力最大(711。89万t),其次为农光互补(704。07万t),草光互补减碳增汇潜力最小(697。98万t)。构建"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可有效发挥光伏发电的减碳及矿山生态修复的增汇双重效益,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钟蕊、王娇月、徐婷婷、郗凤明、韩美、胡琴琴、邴龙飞、尹岩

展开 >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358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

中国科学院污染生态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16

辽宁省陆地生态系统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16

展开 >

光伏发电 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固碳 新能源碳减排 生命周期评价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

IAEMP2022012020201Y2020502022-MS-031

2024

应用生态学报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2.114
ISSN:1001-9332
年,卷(期):2024.35(5)
钟蕊,王娇月,徐婷婷,等.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潜力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24,35(5):1379-1387.DOI:10.13287/j.1001-9332.2024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