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从"巧拙之辩"到"不计工拙"——赵之谦"合宗论"暨十九世纪篆刻美学大论争发覆

从"巧拙之辩"到"不计工拙"——赵之谦"合宗论"暨十九世纪篆刻美学大论争发覆

扫码查看
流派是明清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推手,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浙派与徽(皖)派的双线并进发展,浙人赵之谦敏锐观察到浙派篆刻在形式技法上偏于用"巧"所引发的颓势,在同治初年形成"徽浙合宗"的艺术愿景并亲身实践.赵之谦经由魏锡曾为中间人而与吴让之论艺,以及提出的"合宗论"思想,在《吴让之印存》《赵撝叔印谱》两著中留下了隐秘的线索.对相关史料的钩沉以及"合宗论"思想发覆,串联起晚清以降篆刻美学中"巧""拙"关系的论争公案,这场持久辩论中涉及到"工力""天赋""工拙"等美学观念,对近现代篆刻发展影响深远,并遥启了后世"写意""工稳"印风的分野.

朱琪

展开 >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巧拙之辩 不计工拙 赵之谦 吴让之 徽浙合宗论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22FYSB053

2024

中国篆刻
共青团浙江省委

中国篆刻

影响因子:0.003
ISSN:1007-2942
年,卷(期):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