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扫码查看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IV)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 105 例IV患者临床资料,均行颅脑CTA或DSA检查,依据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卒中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等基础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后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后循环缺血性I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5 例IV患者共检出 46 例存在后循环缺血,发生率为 43。81%(46/1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卒中史、Hcy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是否发生后循环缺血作为因变量,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自变量,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 岁(OR=2。550,95%CI:1。150~5。657)、性别男(OR=11。212,95%CI:4。095~30。702)、合并高血压(OR=14。100,95%CI:5。481~36。271)、合并糖尿病(OR=5。039,95%CI:2。186~11。616)、合并高脂血症(OR=5。206,95%CI:2。253~12。031)、卒中史(OR=2。926,95%CI:1。058~8。092)、Hcy≥14μmol/L(OR=10。417,95%CI:4。095~26。499)为影响后循环缺血性IV的高危因素(P<0。05 且OR>1)。结论 后循环缺血性IV在眩晕中占比较高,后循环缺血与年龄≥60 岁、性别男、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卒中史、Hcy≥14μmol/L关系密切,需做好高危因素的识别及干预。

伍卓芳

展开 >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江西九江 332000

后循环缺血 孤立性眩晕 危险因素 年龄 基础疾病

2024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北京航天总医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影响因子:0.689
ISSN:1672-9463
年,卷(期):2024.26(3)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