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

雹暴的闪电活动特征与降水结构研究

扫码查看
利用地面雷电探测网获取的地闪资料分析了10次雹暴过程的闪电分布和演变特征,并结合地面多普勒雷达和TRMM卫星的闪电成像仪(LIS)、测雨雷达(PR)、微波成像仪(TMI)分析了雹暴的降水结构及其与闪电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降雹天气过程的正地闪比例较高,平均值为45.5%; 在雹云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存在明显的"跃增"; 在整个降雹阶段正地闪活动非常活跃,在正地闪频数增加的过程中通常伴有负地闪频数的下降; 在雹暴的减弱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显著减少.两次典型雹暴的闪电活动非常活跃,总闪电频数分别为183次/min和55次/min; 其降水结构特征是,大于30 dBZ的强回波单体多集中于系统的前缘,系统后部伴有稳定性的层状云降水区,回波顶高均超过14 km; 其对流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85%和97%.对6 km高度处的雷达回波与总闪电关系的研究表明,总闪电主要出现在强回波区(>30 dBZ)及其周围.对流降水区发生闪电的几率约是层云降水区的20倍以上,可以利用闪电与对流降水的相关性来有效地识别对流降水区.初步结果还表明闪电频数和冰水含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即冰水含量越高,相应的闪电活动也越频繁.

冯桂力、郄秀书、袁铁、牛淑贞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3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河南省气象台,郑州,450003

展开 >

闪电 正地闪 雹暴 对流降水 冰水含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3250134050500140135010

2007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28
ISSN:1674-7240
年,卷(期):2007.37(1)
  • 72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