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广西钦防结合带深部电性结构和1936年灵山M63/4地震孕育环境

广西钦防结合带深部电性结构和1936年灵山M63/4地震孕育环境

扫码查看
广西钦防结合带是厘定钦杭构造结合带西南段构造位置的关键所在,该带发生了华南内陆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1936年广西灵山M6¾地震,因此该区域也是研究华南板内地震成因的理想场所.本文展示了一条自北西向南东、跨过广西钦防结合带和灵山地震区的宽频带大地电磁探测剖面,利用三维反演技术获取沿剖面的电阻率结构模型,结合地质、重力、波速比、GPS和大地热流等成果,对钦防结合带主要断裂的深部延展形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综合解译,结果揭示:(1)峒中-小董断裂、防城.灵山断裂东支、合浦.北流断裂东支均为超壳深大断裂,深部发育壳幔韧性剪切带,其中峒中.小董断裂和合浦.北流断裂东支分别为倾向北西和南东的电性分界带,防城.灵山断裂在上地壳呈现"花状"构造样式,深部为向东南缓倾斜的电性分界带.(2)峒中.小董断裂西北侧的湘桂被动陆缘具有成层性的电阻率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布格重力异常值,符合扬子地块东南缘局部破坏的准克拉通构造属性,其东南侧的钦防结合带和云开岩浆弧呈现电性结构高低阻混杂、高起伏布格重力异常的特征,揭示该区属于历经多期次构造演化改造的物质组合属性;钦防残留洋盆下方的巨型高阻体可能是华南洋消亡、扬子和华夏两大地块碰撞造山遗留的痕迹;六万大山岩浆弧至云开岩浆弧中下地壳发育次低阻层,推测该区域受到了雷琼幔源岩浆活动的远程影响.(3)1936年灵山地震震源区处于具有低应变率的脆性高阻体内;在北西西.南东东向区域构造应力和深部热动力耦合作用下,上地壳脆性高阻体成为积累构造应力的主体,当应力积累到岩石强度极限时,次高阻条带中强度稍弱的防城.灵山断裂东支发生右旋走滑破裂失稳,从而导致灵山地震的发生.本文揭示的灵山地震孕震模式对认识华南板内地震成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周斌、阎春恒、詹艳、孙翔宇、李莎、文翔、莫亚军、原永东、袁媛、黄美丽

展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南宁 53002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柳州 545005

华南地块 钦防结合带 大地电磁 1936年灵山M63/4地震 深部孕震环境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开放基金项目

XH24033BXH22004YA137700214124004-4-82021EF0F02

2024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28
ISSN:1674-7240
年,卷(期):2024.54(2)
  •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