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新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新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扫码查看
青藏高原在新近纪的显著隆升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建立青藏高原新近纪地层框架对地球科学各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新近纪年代地层系统以海相为标准,分为中新统的6个阶和上新统的2个阶.新生代以来,陆相地层在陆地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到新近纪时已远远超过海相地层,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几乎全部为陆相地层.中国的中新统包括5个阶,上新统包括2个阶,除中中新统的通古尔阶以15Ma为底界外,其余各阶都与对应的国际海相阶具有相同的古地磁定义和时限.哺乳动物化石在新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近系尤其倚重于啮齿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和偶蹄类化石.青藏高原有不少地层出露好且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盆地,新近系谢家阶和灞河阶的底界层型剖面分别位于西宁盆地和临夏盆地,并有精细的古地磁定年与哺乳动物化石相互配合,其余各阶的底界在青藏高原也可以有效确定.东亚地区许多哺乳动物首现属出现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在东北缘的临夏盆地和西南缘的西瓦立克地区尤为典型,其中,西瓦立克的原恐象Prodeinotherium首现于中新统底界,旧大陆最早的三趾马Hipparion首现于临夏盆地的灞河阶底界.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沉积物及其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的牙釉质和古土壤碳氧同位素分析重建了气候环境背景及植被发育特征,发现其既与全球变化相关,又有地区性的特点.根据碳同位素变化得到的晚中新世C4植物扩张事件证据来自于青藏高原南缘,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个食草哺乳动物类群和古土壤碳酸盐及有机质的613C指示在青藏高原北缘直到新近纪末期仍然缺少明确或显著的C4植物信号.δ18O分析显示在新生代存在几次重大的气候变化事件,尤其是晚中新世末期约7Ma的δ18O正漂指示了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向更干旱环境的转变.青藏高原在晚中新世的强烈隆升强化了海陆热力对比,由此加强了季风环流并导致C4植被在南亚扩张,但能够为中国北方带来大气降水和C4植物适宜气候的东亚夏季风还不足以影响到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整体上已上升至海拔3000m左右,成为阻碍大型哺乳动物交流的屏障;至上新世达到4000m以上的现代海拔高度,由此形成冰冻圈环境,导致冰期动物群祖先类型出现.
Neogene integrative stratigraphy,biotas,and paleogeographical evolutio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邓涛、方小敏、李强、王世骐、吴飞翔、侯素宽、马姣、江左其杲、孙丹辉、郑妍、史勤勤、孙博阳、李录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北京 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 10010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展开 >

青藏高原 新近系 陆相地层 哺乳动物化石 古地磁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第二次)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9QZKK0705XDB26030000XDA200702034187200541872006

2024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28
ISSN:1674-7240
年,卷(期):2024.54(4)
  •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