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区中地壳两条薄状低速层及其构造意义

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区中地壳两条薄状低速层及其构造意义

扫码查看
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内存在力学强度软弱的低速层虽然获得了公认,但低速层的空间分布范围及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为探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内低速区的空间分布及具体形态,本研究使用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川滇地区新布设的4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事件及连续背景噪声数据,提取获得了 12,924条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及5~40s基阶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利用跨维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反演策略联合接收函数波形和瑞雷面波相速度频散两种敏感性互补的数据资料获得了研究区0~100km深度S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深度约30~40km处存在两条相互分隔的围绕于刚性的大凉山次级块体的低速层(~3.5km/s),为进一步约束青藏高原东南缘低速区空间分布及其形态提供了新的观测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两条中地壳低速层可能代表壳内物质自青藏高原中部向其东南缘挤出流动的中地壳流通道,青藏高原中部物质在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纺锤状"大凉山次级块体的阻挡后,通过大凉山次级块体东西两侧力学性质软弱的中地壳通道继续向南流动.此外,中地壳低速薄层的存在对理解研究区上、下地壳相互解耦,认识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引起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复杂构造变形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Two thin middle-crust low-velocity zones imaged in the Chuan-Dian region of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李龙、王新、侯广兵、凌媛、艾印双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青藏高原东南缘 联合反演 壳内低速层 中地壳通道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2017YFC1500302XDB180000002020QNRC001

2024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28
ISSN:1674-7240
年,卷(期):2024.54(5)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