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北方兴隆遗址早期农业人群对木材的利用和管理

中国北方兴隆遗址早期农业人群对木材的利用和管理

Wood use and forest management by Neolithic millet farmers at the Xinglong site,northern China

扫码查看
农业起源、发展及其与植被环境间关系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选择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兴隆遗址,针对木炭遗存进行种属鉴定和年轮曲率统计等系统分析,重建了兴隆遗址局地林地植被环境,揭示了早期黍粟农业人群对林地的利用、改造和适应.研究结果显示,兴隆遗址周围曾经分布有丰富的林地植被,包括山杏(Prunus sibirica)灌丛,榆属(Ulmus)、槭属(Acer)疏林,杨属(Populus)林地等.距今8000~7000年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可能促使了槭属、鼠李属(Rhamnus)、圆柏属(Juniperus)等木本植物的广泛分布以及早期黍粟旱作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中,大量可食用李属植物的发现,可能指示了丰富的果树林地的存在,成为早期黍粟农业聚落的重要植被组成.结合不同植物生境分布信息,兴隆先民对聚落周边木材资源有着充分利用,杨属和榆属植物是最主要的薪材来源.木炭年轮曲率统计结果显示,兴隆先民主要利用榆属、杨属、槭属和圆柏属的枝干或者较粗的枝条部位作为薪材,在8000~7000a BP时期可能已经开始通过植株修剪、砍伐非果树类植物等方式对山杏灌丛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和管理,以获取更多的果类食物资源,显示了早期黍粟农业人群适应和影响植被生态的方式和策略.

沈慧、邱振威、赵克良、周新郢、李小强

展开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 100049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兴隆遗址 木炭 木材利用 林地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

T219295242002202421074702022071

2024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TP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828
ISSN:1674-7240
年,卷(期):2024.54(6)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