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作农业起源于中国北方,同稻作农业一起,孕育了中华文明.史前施肥行为很可能促进和维持了黄土区粟作农业的可持续生产,但是,目前对反映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施肥的指标及史前施肥行为的强度仍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现代粟和黍的盆栽和田间施肥实验,发现了粟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值)会随着粪肥量的增加而升高,并且粟叶片的δ15N值比种子系统性地高出约1.6‰;验证了粪肥对土壤和粟、黍的δ15N值具有长期影响.结合已发表的农作物施肥实验结果,本文比较了粪肥对粟类、麦类和豆类作物δ15N值的影响程度,指出粪肥自身的δ15N值和施肥量是决定其对植物δ15N值改变幅度的关键要素;明确了粟、黍种子δ15N值是反映施粪肥行为的可靠指标并建立了考古遗址粟、黍遗存δ15N值的解释框架.古代粟和黍的δ15N数据显示,仰韶早期至龙山时期,中国北方史前粟作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较高强度的施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