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黄河中下游几处遗址大豆属(Glycine)遗存的初步研究

黄河中下游几处遗址大豆属(Glycine)遗存的初步研究

扫码查看
关于大豆的起源,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考古数据的积累对厘清大豆起源及其传播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近年来黄河中下游几处遗址的大豆属遗存新数据,分析南洼等遗址大豆属种子的形态演变和驯化程度.南洼遗址二里头文化至汉代,大豆属种子尺寸呈现逐步增大的发展趋势.从大豆属种子的历时发展来看,东盘、南洼和陈庄遗址的野大豆均处于最小值范围,从龙山至西周时期仍有一定量的大豆种子显示偏“野”的特征.南洼遗址二里头和殷墟时期大豆的尺寸落在野生与驯化的中间区域,陈庄遗址西周时期大豆的尺寸则已处于较大值内.综合其他夏商时期的大豆数据来看,这一时期大豆的栽培和驯化一直持续着,并且大豆种子的生物性状演变较为稳定,并未像龙山时代的大豆属种子一样可以聚合为两大类.至汉代,南洼遗址大豆的数据已经非常明显占据了最大值,农耕工具的发展可能深化了大豆种子大粒型的发展.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lycine Remains: Case Research of Several Sites in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吴文婉、靳桂云、王海玉、王传明

展开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济南250100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 济南250011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长沙410000

黄河中下游 大豆属 粒型演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072135XDA05130603-B11AZD116

2013

中国农史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中国农史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337
ISSN:1000-4459
年,卷(期):2013.32(2)
  • 7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