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互作对水稻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

灌溉模式与施氮量互作对水稻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

扫码查看
[目的]明确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水稻根系形态、茎蘖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绿色生产及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两优287为材料,设置浸润式灌溉(W1)、常规灌溉(W2)和淹水灌溉(W3)三种灌水模式,不施氮(N0,0 kg/hm2)、常规施氮(N1,165.0 kg/hm2)和高氮(N2,247.5 kg/hm2)三个氮肥用量共9个处理.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取样,测定根系形态和活力、茎蘖动态、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研究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W2处理相比,尽管W1处理水稻成穗率平均减少9.2%,但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的产量分别增加32.7%、18.1%和33.4%,总体产量平均增加18.5%;W3处理水稻成穗率平均减少5.0%,主茎、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9.3%、2.0%和46.4%,总体产量无显著差异.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的水稻成穗率平均增加6.1%,主茎和一次分蘖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8.1%和92.6%,二次分蘖产量平均增加0.57 t/hm2(N0处理无二次分蘖),总体产量平均增加88.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茎蘖产量、总体产量及每穗粒数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此外,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根系形态、根系活力、氮素吸收以及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灌溉模式与施氮量对总根长、根体积、根尖数、根系伤流速度以及根、茎、叶、穗各器官生物量、群体生长速率等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结论]灌溉模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根系形态、分蘖形成及产量,且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本试验条件下,浸润式灌溉模式下施用适量氮肥(165.0 kg/hm2)可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并改善稻米品质.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Irrigation Mode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Yield Formation of Main Stem and Tillers of Rice

杨丞、汪洋、张万洋、叶廷红、鲁剑巍、张赓、李小坤

展开 >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武汉 430070

水稻 灌溉模式 施氮量 水氮互作 产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湖北省水稻"三优"科技创新行动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2017YFD02001082662018YJ026

2021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水稻科学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775
ISSN:1001-7216
年,卷(期):2021.35(2)
  • 15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