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骗取贷款罪的保护法益与行为构造
骗取贷款罪的保护法益与行为构造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NETL
NSTL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刑法修正案(十一)》变更了骗取贷款罪的成立条件,有必要重新检视本罪的保护法益,进而重新解释本罪的构成要件行为.本罪的保护法益不宜归纳为秩序、资金安全、信用风险或整体效益,本罪的阻挡层法益是金融机构资金的所有权,背后层法益是不特定多数人对金融机构享有的财产权,对背后层法益的侵犯具有累积犯的特征.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属于金融机构,取决于其是否向不特定多数人筹集资金.金融机构不能成为欺骗行为的对象,受骗人必须是贷款审批最终环节的审批者.欺骗行为的内容必须与贷款的可回收性有关,与法益无关的错误认识不在本罪保护范围之内.欺骗行为与违法取得贷款的结果之间,必须具备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关联.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黎森予
展开 >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84
关键词:
骗取贷款罪
保护法益
累积犯
金融机构
结果回避可能性
出版年:
2024
DOI:
10.14060/j.issn.2095-7939.2024.05.011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中国刑警学院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影响因子:
0.024
ISSN:
年,卷(期):
202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