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术搜索
登录
注册
中文
EN
首页
|
隐蔽性证据规则再思考
隐蔽性证据规则再思考
引用
认领
扫码查看
点击上方二维码区域,可以放大扫码查看
原文链接
万方数据
维普
中文摘要:
对隐蔽性证据含义的把握,不能仅止于"不为外人所知而只有作案人才知晓"这个形式要件,还应当揭示其具体内涵.借鉴司法实务经验,隐蔽性证据规则所称的隐蔽性证据是指,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于存放地点、处置去向的供述、指认提取到的,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关系不易为案外人所知的物证、书证.隐蔽性证据规则虽然内含"通过相互印证方法审查判断证据证明力"的经验法则,但它的真实性质其实等同于间接证据定案规则,是运用隐蔽性很强的物证、书证定案的条件规则.在准确把握隐蔽性证据规则真实性质的前提下,法官在运用该规则认定被告人有罪时,应将适用情形限定于先证后供情形,将隐蔽性证据限定于物证、书证等客观性证据,将被告人供述限定于被告人自身供述.
收起全部
展开查看外文信息
作者:
艾明
展开 >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
关键词:
隐蔽性证据规则
口供补强规则
间接证据定案规则
证明标准
基金: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GJ2022D07
出版年:
2023
中国刑事法杂志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TPCD
CSSCI
CHSSCD
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
1.993
ISSN:
1007-9017
年,卷(期):
2023.
3
(3)
参考文献量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