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周血系统炎症指标与高危结直肠腺瘤的关系及其预测效果

外周血系统炎症指标与高危结直肠腺瘤的关系及其预测效果

扫码查看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泛免疫炎症值(PIV)与高危结直肠腺瘤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中日友好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收治的成年结直肠息肉患者310例,根据腺瘤危险程度分类标准分为高危腺瘤组(170例)与非高危腺瘤组(14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肠镜检查、病理检查结果,计算外周血NLR、PLR、SII、PIV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高危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以外周血系统炎症指标为基础的联合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高危腺瘤组患者年龄高于非高危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息肉分布在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的比例均>30%。高危腺瘤组和非高危腺瘤组均以管状腺瘤为主(分别为63。5%和50。0%),高危腺瘤组中41例(24。1%)含有绒毛成分,21例(12。4%)为锯齿状腺瘤;非高危腺瘤组中炎性息肉38例(27。1%),增生性息肉32例(22。9%)。高危腺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及NLR、SII和PIV均高于非高危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与年龄是高危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NLR与年龄联合预测高危结直肠腺瘤发生的预测模型效能良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结论 高危结直肠腺瘤患者外周血NLR、PLR、SII、PIV显著升高,NLR与年龄联合预测高危结直肠腺瘤的效果较好。

张双、张向荣、姬会会、杜时雨

展开 >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

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北京 100029

结直肠腺瘤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诊断

2024

中国医刊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医刊

CSTPCD
影响因子:1.14
ISSN:1008-1070
年,卷(期):2024.59(4)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