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于BSA-Seq技术鉴定大豆耐荫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基于BSA-Seq技术鉴定大豆耐荫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扫码查看
间套种是我国南方大豆种植的重要模式,而高秆作物的遮荫胁迫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是制约大豆间套种发挥潜力的限制因素,因此对大豆耐荫性的解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强耐荫材料矮脚早和极不耐荫材料齐佩华为亲本构建RILs群体,根据耐荫指数表型鉴定RIL群体的耐荫性,从RIL群体中挑选出强耐荫和极不耐荫家系各30个,分别构建成两个极端性状DNA子代混合池,对子代混合池和亲本池分别开展平均60×和30×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计算两个子代池的SNP-index,比较SNP-index在耐荫池与不耐荫池染色体各区段的差异,定位耐荫性状的关联区域;根据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明4个样本共得到1196307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发现控制耐荫相关性状的基因主要集中在1号染色体51942~505708 bp区段、4号染色体50972768~51854631 bp区段、9号染色体48778767~50178743 bp区段和18号染色体40858027~43909456 bp区段内,共包含408个基因,通过基因注释和功能分析发现ACC氧化酶5、生长素诱导蛋白5NG4、光敏色素相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转录因子MYBJ6和MYB128等5个基因可能在大豆耐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确定为大豆耐荫性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解析大豆耐荫的分子机理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为大豆耐荫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gene controlling shade-tolerant by BSA-Seq in soybean

曾维英、苏燕竹、赖振光、杨守臻、陈怀珠、谭玉荣、孙祖东、盖钧镒

展开 >

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南玉米大豆间套作区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广西南宁,530007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

大豆 耐荫 BSA-Seq 候选基因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

2016YFD0100201-132018GXNSFAA294141桂农科2020YM116桂农科2021YT54

2021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STPCDC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1.296
ISSN:1007-9084
年,卷(期):2021.43(6)
  • 3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