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菀""苑"三字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 18 次,但各个版本和注本中三字常混杂使用,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其原文的理解.通过对三字在古籍中的音义考释,结合诸多注家注本,对其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 18 处原文进行了考辨.经考证分析,共得出6 种形音义.其中"宛"或"菀"或"苑"释为"郁积、郁结"之义最为多见,共有12 处.本文就《黄帝内经》中的"宛""菀""苑"作"郁积、郁结"等义进行考证和研究.通过对三字作"郁积"义时出现的时间及《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对比分析,认为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宛"或"菀"或"苑"作为"郁"义解释时,应当采用"菀"字形,音"yù",且结合语句形式及语境将其语义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与"血"相关联;其二,包含"菀熟"一词;其三,同"聚集"意思联用;其四,与情志相关.